面对”与作品分离“的存在性伤害

爆炸猫咪1

工作中的创造,使人感受到存在的意义。但现代工作中,人们时常感受到背叛、剥削感、无力感。从公司的工作中离开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了;从各类大平台中出走,在愤怒剥削的同时,感觉好像内心有一块被挖空了;曾经用心创造的作品被利用、抄袭、切割、被出走,不再属于自己。

一次次,我们惊呼,跟人一起做事真的总是这样的结果吗?偶尔伴随破罐破摔的冲动:”以后我再也不跟别人合作了,我要自己单干了!“—极度受伤后的过度封锁,逃开痛苦的同时也不再开放可能性,与世界切割,两败俱伤。亦或在失败中学习到保护自己权利的教训2

为何这样的痛苦伤人至深?

我们认真负责做好的每一件事,付出了精力的同时,都必然会投注情感。这些情感可能包含作品中自我的价值观和成就感,和他人的连接,对未来的理想化,对他者尤其是权威的认可满足,社会认同等等…. 没有情感的投入,我很难想象把事情能做得很好,有足够的创造力。情感投入是动力,驱动事物推进的必要因素。而纯粹靠金钱,只是外在动机,产生不了很好的效果。(自我决定论[2]3

可惜大部分管理者不懂为人赋能,反而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产生伤害:

『这公司离了谁都照样转』

『这件事没有你要也要能运行。』

『要学会交接工作,就是任何一个人来了都能做你这样的事。』

仔细品味挺不可思议的,做螺丝钉虽然是人所共知的现实,但毫无顾忌地这么说,把双方的工具化变得如此自然,正常,且毫无人味。工作怎么会就是这样的呢?

这就好像他们在代表法院提前宣判:你们离婚了,这孩子就是要判给我 — 我要你现在就知道这一点。

真的是这样吗?凭什么?

我们内心呼喊,不,我就是不可替代的,任何一个人来了都不会跟我做的完全一样。这件事就是我做的,它是我的作品,别人就是继父。我有一部分存在在这件作品里。我不愿意和它分开。但有时候又是如此无能为力。

似乎在某些语境下(大厂们?),知识产权天然是大组织才会用的武器。劳动者是一个螺丝钉,毫不犹豫地被替换(现在还加上AI)。组织是最高利益。身处格子间的同志们时时感受到无意义感。想象在未来的时候,“没你照转”的变成现实,我的时间和创造,我寄托的一部分“存在”(Existential value),会被强行地剥离。这诱发『存在性』的痛苦,也是一种潜在的创伤,很少有人意识到它。

有时,对金钱的认知是更加致命的:好像人们拿了钱以后就不应该再要别的东西了,付了工资就是买断了所有的劳动。不是这样的,劳动是一个过程。除了钱,我们作为人还有别的需要,成长,价值感、成就感、连接感。不是有了钱就理所应当地割掉别的需要,而这种观念也是意识形态对劳动者的一种双重异化。(也是我不想打工的原因,虽然可能也逃不过hh?

有人劝说,打工而已,不要投入太多的情感,要钱就完事了,不要把公司当自己家。当然可以这么开导自己,说服自己,以至于习惯它们,成为一种生活方式。你不再对此感到愤怒,也不再对工作有波澜,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事了。

但是不一定所有人都愿意或可以这么想。我们有选择当前生活的自由。

最后,再谈谈人。作品和工作的背后是人。似乎走到最后,真诚和信任仍然是最先被抛弃的那一个,还是要把狰狞的一面露出来。看上去蓝色的大海,潮水退去裸露出底下的垃圾与礁石。这也是理想化的破灭,由此产生深深的幻灭感,失望感。但这是真实的。其实这也意味着关系的基础并不是自己预想的那样,终究是错付了。

所以,丑话说在前头是有道理的。我们有时对自己的需要也不完全明晰,模糊的边界可能会导致自我一步步的退让。这再一次提醒,如果一开始为了其他的想法,就隐瞒和退让了什么,不敢让自己真诚、完全地展现出来,可能最终受伤的是自己

如果对自己的认识,包括『真正想要什么』、『到底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』,能更多一些,那么也许我们就可以做些什么来减少些类似的痛苦。

参考:

  1. 封面图为2024成都abC书展游玩拍摄。我认真看了布展图,实在想不起来是哪家哪件艺术家的作品,不得不说和本文形成鲜明的自我讽刺。在此抱歉,如果有谁知道出处请告诉我,谢谢 ↩︎
  2. 《西海之声》关于知识产权https://www.xiaoyuzhoufm.com/episode/662aa46a8a089719b7d62e8b?s=eyJ1IjogIjYwNDVjOTY0ZTBmNWU3MjNiYjc3YjE2MiJ9 ↩︎
  3. 自我决定论Self-Determination Theory 德西和瑞安Deci & Ryan的自我决定论Self-Determination Theory (SDT) – 心理学空间 (psychspace.com) ↩︎

公众号 | 隆隆.ago
邮箱 | [email protected]
网站 | elon.liandanlu.xyz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